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自欺字典
最近去拜会了一位长辈。老人激扬陈述革命家史,老伴在身旁不断补充着细节。“年轻时是何等才华横溢,可惜领导无法赏识,终以罢官离去结束。”故事收尾老人略带遗憾地总结:“我这一生,终是个‘怀才不遇’的命!”随后,晚辈们开始轮番安慰老人,一方面“痛斥”老人的上级,另一方面以虚拟语气的方式开始给老人“画饼”:“如果您当时……现在已经……”但事实是,当年这位长辈本身工作能力尚可,有些恃才傲物的范儿,个性冲动,做事苛求完美,几次言语直斥领导与同事要害,搞得人下不来台。加上后辈们进步得快,愿意学习更愿意改变。相比后辈的努力,这位长辈自然成为了领导眼中的“刺儿头”。
机会本身是职场上的稀缺资源,机会的背后是领导的态度,后辈更加懂得赢取领导们的“青睐”。因此,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这位长辈以“怀才不遇”的字眼为其征程划上句号。
从逻辑辩证的角度看,要分析“怀才不遇”的合理性,首先就要定义“才”。所谓的“才子”,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他懂RAP,一段说唱让华府女子集体烟花烫;他懂风月,一本《唐寅诗集》荡漾了秋香的心;他懂功夫,一把霸王枪没有头也可以捅死人。这只是银幕演绎出来的传说,镜头之外真实的唐伯虎,仕途终结于考场舞弊事件,从此以卖画为生。为了躲避明朝宁王的征用,狼狈地在街上首创“裸奔式”装疯法,晚年生活困顿,54岁终结了这位才子的一生。
才子的电影,丰富了今天人们对于才子世界的想象,却也误导了人们对于人才的正确判断。所谓真正“有大才华”的人,不应该是与环境不和谐、无法被人赏识的人,而应该是如同庄子所言的“外化内不化”者。懂得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不做作、不叛道。懂得内心的原则要坚守,明白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与策略,更加需要的是淡定和耐心,此方为“旷世奇才”。
当“怀才不遇”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不断被检索之际,竟然发现它是人在职场角逐不得志最通用、最官方的解释语汇。如同英文速记字典的设计,左边是英文单词,右边是对应的中文示意,简单却又生硬。尤其是一些70后与80后心中的字典里,左边是“阶段性的工作能力没有得到认可”现象,右边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应的短语:怀才不遇。而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这样的自欺字典,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快按照合理的编排与解释改造成别人的故事。例如:自欺的语汇“有啥说啥”,真实的答案是“我说话不考虑别人感受,让你难受了你要忍住”。自欺的语汇“尽力而为”,真实的答案是“我努力做了,没有做好你不要怪我”。
所谓经济学,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思考世界。而自欺字典的存在,是短视经济行为的表现。人选择了从自我免责的角度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在自身问题暴露的时候,选择了以自我麻痹的方式来拒绝改变,久而久之就笃定事实便是如此,却最终失去了自我突破、自我修正的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