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战 托福105备考经验,学长经验分享 [打印本页]

作者: huah3244    时间: 2016-3-2 20:52     标题: 一战 托福105备考经验,学长经验分享

分数:105=30+30+23+22,其中写作综合fair,独立good;
集中练习TPO时间:21天;

【前言】
备考前一定要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分数是多少。不要人云亦云,有的人过80就可以申请,有的110还不够用。最好自己去查相关学校的要求,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避免盲目刷分,反而会耽误其他方面的时间。距离目标太远不要慌张,按正确方法训练,努力终有回报!下面重点说下阅读、听力相关经验,以及口语写作的努力方向。

【单词】
所用材料:迈西Toefl单词+词以类记
迈西托福背单词软件确实不错,记单词蛮快的,复习也智能,要是能自己分成小组就更完美了。还有,就是利用单词小组的资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三人小组互相监督,一起走上备考之路。

【听力】L30
所用材料:TPO+SSS
什么才是提升听力的正确方法呢,亲身实践表明,相比网络盛传的听写大法,赵东坡老师的精听法反而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听力水平。举例而言,精听中的 翻译与跟读 能训练我们的听译反射单元(这也是理解段子的核心能力),跟读则可以纠正我们的读音,因为只有读的对才能听得准。有了正确的方法,该怎么练呢?
我的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利用托福听力兔小组进行了3个月以上的sss精听跟读练习。初期,每天做作业都是一种打击磨砺,因为sss语速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往往一句重听很多遍才能大致听清,更不要说准确翻译了。此外,跟读更是难上加难,直至今日,我也只能做到在看文本的前提下,模仿跟读sss(我想这也是现在小组取消sss跟读的一大原因吧)。但是无论如何,长期坚持精听跟读的确磨砺了我的耳朵也锻炼了我的舌头,也是我推荐的听力训练必备方法。
2、备考期间,每天一套TPO训练,第一遍做题,第二遍精听并记录词汇,第三遍跟读。考前一周上午模考,下午分析。按此节奏做了大约20套TPO,考前模考能稳定在一套TPO最多错2个。

最后想提一下听力笔记的问题,我觉得记笔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整理思路以及集中注意力,而我在做题时除了一些细节题之外一般不会看笔记。还有,如果你短期记忆和处理能力比较强的话,完全可以不记笔记。但是,笔记的训练却极为重要,因为就算听力部分不记笔记,口语与作文的听力笔记绝对是必不可少。所以用科学的手段记笔记绝对能提升你的口语、写作分数。这也是我现在在练习的,因为考试时口语和作文笔记做的实在是太烂了,直接导致二者的低分。

【阅读】R30
所用材料:杨鹏长难句+朗播长难句+TPO+无老师镇魂单词
从资料选择上,朗播长难句与杨鹏长难句我都练习过,比较而言,朗播的训练更科学,而杨鹏长难句可作为检验自己的读句子能力的练习册。我在进行了250-300句训练后,基本上抓住句子成分、直观把握句子逻辑关系便不再是难题。
解决了读句子的难点后,TPO与实际考试的难度就在于,快速准确的把握句间关系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根据题目准确定位文中信息点。总体而言,托福阅读的难度不高,仔细按照方法,每天坚持屏幕阅读,考前坚持TPO训练与模考,并及时总结错题原因,有针对性弥补弱项,一定能拿到满意的分数。

【口语与写作】S23 W22
口语和写作我基本上是裸考,难言经验,以免误人子弟。在这里简要说一下自己现在正在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希望能够共同
进步。


口语方面:
首先,我参加了在线口语训练小组,每天一题,自己的感觉是一定要按照考试的节奏来做,不要自娱自乐。一定要重视第一遍录音,做完后将第一遍与后面较好的版本对比总结,分析第一遍录音的问题,比如是口齿不清,还是语料不够等。口音问题可以跟着坡叔训练语音,也可以多模仿native speaker;语料则需要每天积累。最后,要说的就是多听别人的答题与点评,绝对收益匪浅,别人的问题,通常我们自身也存在,所以不要放过这么好的资源,多多总结。

写作方面:
一定要多写多批多总结!建议大家参加作文小组,或者是作文互相批改的微信群,考前每1-2天1篇,互批、讨论、总结,很快就能提高。
就自身而言,我正在参加微信的一个作文互评群。所以颇有体会,我觉得改别人的作文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你要在维持他文章的主体结构、论证思想不变的前提下对他论证的逻辑顺序、例子的使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修改,很多情况下这不会比你自己写作文要轻松(有时批改一篇作文超过30min甚至40min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你自己写作文时可以随意对内容、语言进行调整,但是帮别人改时你就会有以上所说的各种限制,你要想办法在这些限制之下使文章质量最优,这样做训练强度还是不小的。




欢迎光临 英语听力论坛 (http://bbs.tingroom.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