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介绍原版英文杂志的阅读
[打印本页]
作者:
liangqiulian
时间:
2007-6-25 09:37
标题:
介绍原版英文杂志的阅读
原著阅读中最难的是短篇。因此,我在读了二十几本长篇大部头原著以后才涉足短篇阅读,主要是美国主流杂志《Business Week》、《News Week》、《Reader’s Digest》、《Time》、《Fortune》、《Forbes》等。现在,我读过的《Business Week》、《News Week》已经能摞成一叠了。
说到“英文杂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市面上卖得火热的“英语教育杂志”?它们不是原著,不是海量阅读的对象。发现一本“教育杂志”的卖点介绍上写着“本杂志旨在提高读者阅读国际知名期刊的能力,内容全部精选自最新的欧美著名杂志……”我不禁好笑:干嘛不直接读那些欧美著名杂志呢?读一本60页的《Business Week》,胜读10本“英语教育杂志”。
短篇的难就在其“短”。杂志里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尽管是现代原著,但是涉及广,各方面的术语层出不穷,生词比长篇弥散。如前所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熟悉新的写作风格,读到不明之处没有充分的篇幅协同理解,有时出现把握不住文章大意的情况。
短篇的难度毕竟是相对长篇而言的。毕竟在同一本杂志里,文章都有某种共同属性,例如《Business Week》,都是关于商业、金融的报道,财经记者的套路不外三板斧。开始不适应,读了几本以后就觉得易懂了。还有,国内有本非常受欢迎的杂志《读者》,可知道《Reader’s Digest》也正是美国人民的《读者》呢!意味深远的文摘,肯定能引起你的阅读兴趣。兴趣调动了,还有什么难的呢?
洋人的杂志使我们站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1997年一期特别加厚的《Business Week》全面回顾几十年来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比我从前看过的一切关于硅谷的报道都要深入详细,使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信息技术浪潮的中心;1997年另外一期《Business Week》关于东南亚经济的报道让我明白到,随后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确实是经济泡末破灭的必然结果;2003年的一期《News Week》大量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为什么失事,无不让我的资讯触觉延伸。
洋人的杂志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有一期《Business Week》介绍美国的3M公司招纳世界上的创意人才,产生了无数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这篇报道无疑为富有创意的我指明了前途:3M也许是我最能发挥才干的地方;又有一期预测美国10年后医生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有可能放宽外国医学人才进入的限制——这对我的医学生同学们,不是一条诱人的信息么?2005年中美大打纺织品的贸易战,国人还以为:美国的纺织品业已经被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逼上绝路了。但5月23日的《Forbes》报导了美国的企业技术进步的情况:由于纳米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应用,劳动力只占生产成本的5%!一位企业老板说:“我们靠这就能跟中国竞争。”如果国内纺织业不能敏锐地感知这些动向,恐怕不出几年中国反过来要面临美国纺织品的倾销了。
特别感兴趣的是洋人究竟怎样看中国的。西方报道让我看到了很多国内媒体不便表达的内容和观点,特别新鲜有趣,例如《Business Week》报道大陆某位富豪现在风头减退,因为随着社会的规范化,从前的“关系”越来越行不通了;宝钢在国企改革后活力大增,三万人的企业年产量超过了另外三家总共11万人的老国企……不过它们毕竟是西方的主流媒体,有时报道难免不给中国人留面子。例如2003年有一期《Time》的封面以我们的国旗作为封面,配文“SARS NATION”,引起了很多同胞的愤怒抗议。老美固然不怀好意,趁我们遭受瘟疫落井下石,但细想中国当时的SARS疫情确实是世界上最严重的,《Time》的说法似乎不太离谱,而且其报道的风格本来就大胆自由,对美国国内、对各国政府的态度都是尖酸刻薄的。如果看多了他们的杂志,就见惯不怪了。
读杂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参数标准不变:如《Business Week》、《News Week》、《Time》、《Fortune》算作大书,每1页查1生词;《Reader’s Digest》是小书,每2页查1生词。如果你喜读英文原版杂志,一定保证阅读的海量性:一本两本是不够的,一本接一本地读,读它几百期就和长篇大部头差不多了。
只要有电子词典,你就能读懂一本又一本英文小说:《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指环王》…作者博客
http://dialysis.blog.sohu.com
欢迎光临 英语听力论坛 (http://bbs.tingroom.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