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2794 
 - 帖子
 - 8830 
 - 积分
 - 11321 
 - 学分
 - 56047 个 
 - 金币
 - 800 个 
 - 在线时间
 - 823 小时 
 
   
 | 
| 
                     
                 
                  
考研有人死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考研本来就是要死掉一大部分人的。考研是不是都该考英语,这一点姑且不论。用功不勤导致死亡也暂置一边。只论辛辛苦苦,汗流浃背,却原地踏步,活活冤死的考研人:为何用心良苦却成空? 
 
  君不见,多少人第一次差了两分,辛苦一年,却差了四分!或者稍好,还是差两分。千万不要以为:一年的努力,多少总会有所进境!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年可能等于原地转圈,甚至可能不进反退! 
 
  显然我们误入了可怖的圈套和陷阱而不自觉。其实只要拔开云雾,可见到陷阱也并不高妙,并无奇门遁甲之术;克服起来说来也不难,说易也有挑战性:只看你还会不会使用自己的脑子。 
 
  一、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感觉”:背单词就等于英语的进步吗? 
 
  常识一:词汇不等于英语 
 
  毫无疑问,词汇是语言的基石。 
 
  毫无疑问,解决词汇需要花时间。 
 
  毫无疑问,解决词汇要求恒心与毅力。 
 
  但过犹不及,如果备考的过程,或者学英语的过程被转化成了背单词的过程,则危乎殆哉! 
 
  不对,不是危乎殆哉,而是必死无疑。 
 
  至少对于考研是如此。 
 
  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有此问:是不是每个单词都认识了,句子就搞定了,文章就搞定了,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呢? 
 
  当然不是! 
 
  且不管先还有些什么,请终止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倾注到词汇书——不管是什么词汇书上的做法,请终止这种自杀式的行为。 
 
  非要论及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点: 
 
  1、考研句法复杂: 
 
  都知道语言除了词汇,还有语法的问题,而语法的重要性,是随着语言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比较简单的句子,如果词都认识,加起来大概意思也能明了。但句子长了之后,各种关系相应复杂,单个词义加将起来,常常会不知所云,非得明白个中组合规律。而考研,正是一门逻辑性达到顶峰的考试,是最讲究句法的。所以即使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也于考试无大益。 
 
  实战过的不少考友当会明白:单独狂背单词,第一不一定能记得住,第二记住了之后,不一定能读得懂句子。 
 
  2、词汇光背不行: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无定义,词义随语境而变化。注释的意义,往往跟实用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如果只是死背那个意思,放到文章中一看:怎么回事,说出来就不像人话,或者不像正常的人话。 
 
  再就是用法的问题。所谓用法,就是词跟词的搭配关系。一个词单独有一个意思,跟另外的词勾结可能就得有不同的理解。若只知词义,不懂用法,必然在考研文章中步履艰难。 
 
  欲知详情,请看本人主页大作《考研词汇特点解析》,以及对词汇的分类总结。 
 
  二、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感觉”:阅读量大就等于进步吗? 
 
  常识二:阅读量不等于进步 
 
  是否曾这样给自己下任务:一天要读掉几篇文章? 
 
  是否曾这样给自己交代:这一周读了几十篇文章? 
 
  已所读文章数量来界定自己的进步,也是导致最终战原地踏步的根源之一。 
 
  而阅读量不等于进步,也绝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 
 
  如果阅读量等于进步,但任何一个肯下一定功夫的人都可以达到英语学习的巅峰,都可玩弄考研英语于股掌之中。 
 
  有的人说:我不只是读读而已,我还读懂了的。 
 
  同样,读懂并不等于进步。如果读懂指的是知道了一篇文章的意思。 
 
  如果懂得一篇文章的汉语意思就算了取得了进步,找英汉对照的材料来狂扫一通,岂不在指顾之间英语可成? 
 
  懂得汉语意思就能搞定考试,只有一种可能性:所考的文章正是我们所读过的文章。 
 
  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知道,这种事情是千年等一回。要靠这千年一回的机遇的垂青来成功,那本人就无法言语了。 
 
  三、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感觉”:做题就等于英语的进步吗? 
 
  常识三:做题不等于进步 
 
  更有人以做题来致胜。 
 
  一天做多少道题,一天做多少套题。 
 
  同样呜呼哀哉。 
 
  如果只是做题而已。 
 
  有人说:可是听很多人说,做了多少题,就把考研搞定了。 
 
  这是表象。做题本身并不能带来考试的成功。如果成功,必然是做题的人还做了其它的事情。 
 
  如果做题本身就自然能搞定考试,有一个条件:考题跟做过的题一样并且做过的题依然记得答案。 
 
  我们这种事情同样是可遇不可求甚至遇也实在难得一遇。要不然出题的人也不用在江湖上混了。 
 
  这确实是一个常识的问题。做题本是一种测试手段:看你哪儿会,哪儿不会。如果做完就算,再到考试的时候,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进步从何处来? 
 
  四、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感觉”:背诵就等于进步吗? 
 
  常识四:背诵不等于进步 
 
  有人说:把真题背下来,考研就搞定了。 
 
  不少人照做,结果还是哀鸿遍野。 
 
  而真正搞定考研的人,很少有人把真题背掉了。 
 
  因为背诵并不必然等于进步——难道这不是常识? 
 
  如果背诵只是对于原文文字的机械重复的话。 
 
  其实机械的背诵,只是脸部肌肉的一种有规律的蠕动。第一,很少有人真题把它背下来;第二,如果单纯凭借记忆力完成这个过程,必然也是无用的。 
 
  因为背诵若能产生效果,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就是考到的就是背过的,同上所述,这是千年一遇。 
 
  第二种就是通过背诵找到了对语言的感觉即所谓的“语感”。但这是一个悖论。如果通过对数十篇文章的背诵能够产生语感的话,说明这个人天生的语感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天生语感比较好的人,就用不着在这里作“毛毛虫”的讨论,只需要考虑如何去获取高分了。 
 
  五、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感觉”:普遍的新知才是进步 
 
  常识五: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知识才是进步 
 
  一个弱智得本来根本用不着说但因为实在太根本但又被忽视得太严重以至于不得不旧事重提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平时的学习是为了解决考试中的问题。 
 
  现在读文章是为了读懂考试时的文章。 
 
  现在做题是为了解决考试时的题目。 
 
  所以进步与否就得以这一点为指针与方向。向它靠近了,就是进步;没有,那就不是进步。 
 
  而要架起备考与考试的桥梁,有两种途径:一种就是平时学的与考试考的一致;二是平时学的包含考试所考到的。 
 
  第一种可能性只存在自己就是命题者,对我们凡夫俗子是根本不可能的理想状态。 
 
  第二者要实现也有两种情形。以阅读为例,一种是所读到的文章正好包含考试中所考的文章,二是所读文章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包含考到的知识点。 
 
  这其中的第一种也是极难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最后一种情况,也就是: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点包含了考试中所可能考到的知识点。 
 
  只读文章而没能抓住知识点,不是进步。 
 
  抓了知识点而不具有普遍性即不能涵盖可能考到的点,不是进步。 
 
  抓了知识点是已会的知识点,也不是进步。(这一点属于公理,应该没有疑问吧) 
 
  做题也是如此。 
 
  做题而未能去找到不会的知识点,不是进步。 
 
  找到了知识点未能吃透积累,不是进步。 
 
  抓了意思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点,不是进步。 
 
  相对而言,单词的背诵比之泛读文章或泛做题目至少是比较有点做头的事情。因为词汇的普遍性是比较高的。即考研的词汇基本就在几千里面循环。这里掌握了的单词,在考试的文章中也很有可能出现。如果全部都掌握了,则可做到基本无生词。 
 
  但问题在于:我们考试时真正要做的是做出考试的题目,而做出题目至少是从句子的层面进行理解,而不考察单一的词汇。这是后面将要进行解剖的问题。总而言之,光是背单词并不必然是向着搞定考试的方向前进。对单词的掌握要真正帮助对句子的理解。这里边有些讲究。容后再述 |   
 
 
                    
                     
 
 
 |